九院应用电子 航天科技九院改革开放的故事:汇聚在航天电子的旗帜下书写精彩

小编 2025-05-01 电子技术 23 0

航天科技九院改革开放的故事:汇聚在航天电子的旗帜下书写精彩

“航天电子”发展壮大的“关键一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九院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而改革鲜少一蹴而就——

2003年3月28日,本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子,但对中国航天事业而言,这一天实在是不同寻常。此前分别隶属于集团公司一院、五院、九院、十院,分布于全国8个省市自治区的15家企事业单位,在这一天汇聚到了“航天电子”旗帜下,公司名为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见证了航天科技集团组建以来最大的一次结构调整和专业重组。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电子产品在航天产品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电子技术的基础作用、与其他技术的融合作用及其对型号发展的支撑作用越发凸显出来。所以,这一次实施调整重组,目的是在体制上搭建一个发展平台。”那一天,时任集团公司总经理的张庆伟这样说。那一天,柳枝抽绿,阳光正好,“航天电子”诞生在春天里。

6年后的2009年2月23日,同样也是春天,北京大观园酒店里,热闹非凡。一块写有“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的金黄色牌匾,披着红色绸缎呈现在众人面前。这个航天电子专业领域的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是在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有关资源为基础上组建的,后被航天人称为“新九院”。

九院园区办公大楼

历经两次重大改革重组,“新九院”在此后近十年的时间成为了中国航天电子更广阔、更有利于发挥系统集成优势的科技创新平台。与整个院的“改革气质”相符的是,九院下属多家厂所也经历了数次改革。50多年来致力于惯性技术发展的13所就是其中一家。

13所、230厂分别是国内早期组建的惯性技术专业研究所和精密惯性器件专业制造厂,也是我国航天领域重要的惯性技术产品研制生产基地。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一厂一所存在着研产结合不紧密、科研生产流程不畅、利益与责任不清晰等问题,导致惯导专业核心技术攻关和研发创新能力不足,精密加工手段和过程控制先进性不突出,两家单位的优势技术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2013年11月,九院决定对13所(含时代光电公司、激光导航公司)和230厂实施改革重组。

短短五年,一所一厂不仅实现了“统一经营管理、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和统筹规划建设”的目标,同时巩固提升了在国内惯性导航专业的领先地位,市场拓展能力、科研生产能力、研发创新能力、基础建设能力显著提高,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成效突出,职工队伍的精神面貌明显改观,“1+1>2”的愿景实现了!“一次彻底的革新,让我们‘挽狂澜于既倒’。”忆起当年的重组,一位在13所工作多年的老同志非常感慨。

40余年来,正是在改革创新的指引下,所厂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战略基点,在继承挠性陀螺捷联惯性系统、静压气浮平台系统、静压液浮平台系统等技术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相继突破了光纤陀螺、激光陀螺核心技术,研制出多种光纤陀螺捷联惯性系统、激光陀螺捷联惯性系统,成功实现在卫星、飞船、目标飞行器、火箭、导弹、飞机、舰船等领域的工程应用,推动我国惯性平台技术朝着高精度、高可靠性、小型化方向发展。

同样对“航天电子”而言,改革开放这一招又何尝不是关键。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九院迈小步、不停步,全面完成了企业资产改制上市,资产证券化率提高至52%。通过定向增发等方式实施资本市场再融资,累计获得资金46.74亿元,用于改制上市各子公司产业发展和能力建设。同时,上市公司和子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总经理办公会、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制度,实现了科学管理、规范管理。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九院有许多创业故事,“让航天芯遨游在太空”便是其中之一。

长久以来,缺“芯”一直是中国航天最深刻的痛。每年因为进口芯片,国家需要花费几千亿美元。

为了让中国的卫星用上自主研发的CPU芯片,实现卫星核心元器件的真正国产化,九院772所的航天人埋头一干就是十几年——

2002年,772所开始投入研制宇航级CPU芯片。2006年,第一代CPU芯片研制成功。2011年11月20日,国产首枚32位空间用CPU随试验卫星四号升空,实现了“中国芯”遨游在太空。2015年7月25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的两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100%使用了国产宇航CPU芯片。

提起“航天芯”的诞生和成长,只记得技术上的总结词却“不太会讲故事”的副总工程师于立新淡淡的语气里隐约一丝感慨:“十几年听起来很短,但对搞电子产品的人来说,这个时间算是很长的。可以说,参与这件事的是一代人。”

于立新所说的这“一代人”无疑是耐得住寂寞、打得了硬仗的一代人。在“航天芯”的研制过程中,他们放弃了中国研制自主元器件最普遍的道路——仿制后再创新,选择了完全自主研发的道路。从最开始,他们就把研发目标定在了当时的国际下一代CPU上。那时,下一代宇航用CPU还没有实际产品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大致的思路和概念。

有了这样的勇气和自信,国产芯片从研发伊始,就瞄准了替代进口芯片这一目标。

十几年过去了,如今,用户对国产“航天芯”早已从不相信、不敢用,到主动找过来用,越来越青睐国产“航天芯”。近期,772所更是研制出国内首个自主可控的第五代宇航用千万门级高性能、高可靠FPGA及配套刷新芯片,标志着九院成功攻克65纳米千万门级FPGA产品及配套产品研制的所有关键核心技术。

九院大力推进关键元器件国产化,实现自主可控。图为电路封装关键工序。

九院的改革创业故事,不仅随着“航天芯”写在了太空,也伴着无数个灯火通明的夜晚写进了704所的岁月。

“这几位可都是加班大王。”704所老专家宋宗炎指着身边的几位老伙伴笑着说。

年逾古稀的他们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航天的测控事业。这一生,他们亲眼看着704所从由几间简陋的办公室、十来名热血青年组成的“国防第五研究院一分院8室”,成长为航天测控领域的“国家队”成员,再到拥有2300名在职职工的中国航天电子信息系统领军企业。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704所在测控通信导航、传感器、雷达与对抗三大专业头顶若干“最”的光环:国内最大的军用传感器研制生产配套单位;最大的军用卫星导航设备供应商;研制了国内首个最先进的星载微波、激光气象雷达……

2007年11月26日上午9时26分,人民网发布一条快讯:“嫦娥一号从月球传来美丽的声音。现在是《歌唱祖国》。”

同一天,一封感谢信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寄往704所:“在贵所的大力支持下,(嫦娥一号)地面应用系统完成了探测数据的接收、处理、数据管理和载荷运行管理等任务,完成了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像的处理和制图工作,为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

那一天,704所8室向来沉默寡言的航天“女兵”李强清晰地听到了遥远月球轨道上的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传回的乐曲,激动得难以自抑。由于负责“嫦娥一号”语音存储设备研制任务,这位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航天工作者已经连续拼了好几个月,连新年的钟声都是在实验室里听到的。

其实,“嫦娥一号”语音存储装置在立项时,卫星已进入正样研制阶段,技术状态已定型,星上设备已投产,因此语音存储装置的设计,必须立足于不影响卫星的正常研制,难度可想而知。

在研制周期短、技术难度大、质量要求苛刻的情况下,李强和同事们在短短五个月内完成了从立题到鉴定件及正样件产品的交付,在整个研制过程中和系统联试以及整星联试过程中未发生任何质量问题,这在星载产品的研制上可以算得上是个奇迹。

奇迹的缔造,来自航天人对祖国和人民的使命责任担当。

在中国航天事业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九院各单位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国家重点航天型号装备等,提供了数以千万计的高质量、高可靠电子信息系统设备与元器件产品,产品覆盖航天领域所有重点型号。

九院技术产品覆盖航天领域所有重点型号。图为DF-5B经过天安门广场。

这些产品被广泛地应用于火箭、卫星、飞船以及重点型号装备的各个关键部位,一同构成了各类航天器“耳聪目明的五官”“精确的大脑”“敏感的神经”“可靠灵活的关节和经脉”以及“遍布全身的血管”。

九院有功于国家航天工程,也有功于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九院的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物联网、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太赫兹安检系统、空气净化新风系统纷纷进入民用市场。

今年10月,九院与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国产化大型商业无人机飞鸿-98演示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作为业载能力居全球首位的国产化商业无人机,它创造了国内大型商业无人机研制周期最短的记录。同时,无人机、精确制导炸弹和宇航电子元器件成功开拓国际市场,“航天电子”以其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迅速赢得了用户的信赖。

九院大力发展系统级产品,成果丰硕。图为与顺丰控股联合研制的飞鸿-98商用无人机。

就这样,九院的航天人们把创新写进了发展的日记,写进数以千万计的电子产品的“基因”里。探索宇宙到达哪里,国家和民众的需求指向哪里,“航天电子”就一路相随到哪里。

“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

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在九院,这一点得到了印证。有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和“滴水穿石的韧劲”,九院的航天人勇立改革开放潮头,缔造了“航天电子”的今天。

对很多人而言,九院771所是一个陌生而又神秘的名字:这个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的研究所,是国家实施航天工程和型号装备建设所布局的唯一的集计算机、半导体集成电路和混合集成电路科研生产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研究所,2017年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改革开放40年来,九院771所始终坚持“保军是第一政治”,立足需求,以实现航天和型号装备信息化、现代化的自主可控为方向,构建了集成电路、混合集成电路、计算机三大核心产品体系,突出解决航天高可靠嵌入式计算机及装备国产化、小型化与智能化所需的系统集成器件、信息高效处理与传输、功率器件的研制问题,先后创造了国家重大专项抗辐照高密度星载通用计算机SiP、半导体集成电路、混合集成电路发展史上“39个第一”,在确保国家核心器件国产化、自主可控的道路上奋力前行,见证了整机系统化、系统芯片化、芯片国产化战略规划的一步步实现,771人用智慧创造着中国航天计算机与微电子技术发展的传奇。

或许这“39个第一”,少有人知。但这“39个第一”背后的一个名字却举国皆知——罗健夫。

这个窗前的灯光经常最后一个熄灭而又最先一个亮起的航天工作者,这个身患癌症还常常连续三天、五天、七天扎进工作室里的微电子专家,这个一生只有短短47年的“中国式保尔”被写进了九院的历史,也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罗健夫感动中国、感动了航天,也持续感动着这份事业的后来人。

2016年10月,九院13所特级技师李峰的事迹在央视新闻频道专题片《大国工匠》中播出。面对镜头,李峰始终强调,自己只是航天人中最平凡的一个角色,也是千万工匠中最普通的一员。

在航天领域,惯性器件犹如火箭的“眼睛”,测量飞行数据,提高入轨精度,控制飞行姿态,是众所周知的关键产品。李峰的工作就是加工惯性器件中的加速度计,关键尺寸每1微米的变形,就能导致火箭在太空几公里的轨道误差。1微米是什么概念?大约是头发丝直径的七十分之一。

近30年,经李峰加工后验收的产品没有任何质量问题,加工出的零件完全符合标准、精确无误。他打磨的不仅是零件,更是一种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航天人的心性。

九院积极开展科研生产能力体系建设。图为某惯性产品生产线。

改革是实干家的平台、奋斗者的舞台。今天,当我们翻开“航天电子”改革开放以来的成绩单和功勋簿,一个个实干家、奋斗者的身影跃然纸上。

先后有6名两院院士、1名俄罗斯外籍院士、3名全国劳动模范在九院工作。目前,九院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全国劳动模范1名、“大国工匠”1名、国家级专家10名、全国技术能手15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50余名,以及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学科技术带头人、领军人才200余名。现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

九院的故事,由九院的航天人共同书写。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精彩故事还在继续。(孙喆)

航天科技集团九院航天电子智能装备护佑核心舱

□ 张磊

4月29日,长五B火箭发出一声长啸,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拔地而起,将天和核心舱准确送入预定轨道。

在此次任务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九院为天和核心舱及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共配套生产了近300项1000余台/套单机产品。这些产品性能可靠,质量稳定,为本次任务的圆满成功发挥了关键作用。

天和核心舱上安装着大量由航天科技集团九院研制生产的重要单机及关键元器件,遍布核心舱数管分系统、GNC分系统、推进分系统、测控通信分系统、总体电路分系统、环控生保分系统、航天员分系统、舱外服系统等。它们如同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核心舱的稳定运行和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长五B火箭转运 中国航天报记者 宿东 摄

环控生保系列设备:守护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核心舱在轨运行期间,必须对舱内的温度、湿度、空气压力等进行实时监测,确保舱内环境时刻安全稳定。这就要依靠九院提供的多种环境测量设备发挥作用。

704所为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研制的智能设备主要用于测量舱内空气总压、温湿度、微重力环境。

其中,结构泄漏监测测量仪不仅能够监测舱内气体压力是否正常,还能根据舱内气体压力变化,判断载人舱是否有气体泄漏,为航天员提供预警提示,保护空间站平台安全和航天员生命安全。而微重力测量仪和微重力传感器则用于监测舱内的微重力环境,为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等科学实验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704所项目研制团队经过近10年的攻关,突破了空间高可靠谐振式压力测量、高精度微重力测量、空间环境测量系统网络构建等关键技术,为实现航天器智能感知、自主飞行进行了有益探索。

704所科研一线

771所为环控生保系统研制的中心计算机,是该系统的核心设备。它的主要作用是时刻接收、执行并分配系统任务,同时收集、传递舱内环境工程数据,可以说是系统中的“大脑”。

与此同时,771所还为环控系统配备了出舱控制器、饮水供应控制器、手控控制器、坐便器内部控制器和大小便收集控制器等多个重要器件。

771所本次任务宇航团队成员

环控生保分系统中,693厂为电解制氧装置子系统生产的电缆网产品,肩负着传达舱内环境控制指令的重要使命。各项指令通过电缆网进行传输,确保电解制氧装置正常运转,各项指令精准、高效传达,为“天和”核心舱内供应氧气、去除二氧化碳,使航天员在太空生活得到保障。

不仅如此,693厂为微量气体检测装置子系统、微量有害气体去除子系统、水处理子系统提供的电缆网产品,如同铺设的一条条“高速公路”,确保核心舱各项生活设施正常运转,满足航天员在空间站的正常生理活动。

常规医监设备:航天员的贴心“小护士”

在太空中,航天员的身体健康状况极为重要。在天和核心舱上,安装了很多监测航天员身体状况的医学监测设备。这些常规医监设备由771所负责研制生产的,可为航天员在长期飞行中的生理健康状态和功能提供全面有效的医学监督和保障。

例如,无线生理信号检测装置负责监测航天员的心电、呼吸、体温;睡眠监护仪通过采集航天员睡眠时产生的生理信号,为航天员睡眠质量做定期评价提供数据;此外还有采集航天员常规心电、运动心电等多种状态的动态心电监测仪;监测航天员各项血液动力学参数的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护仪等。

数据处理设备:核心舱的“数据管家”

安装在数据管理分系统中的核心处理单元、数据复接器和低速遥测编码单元,承担着数据处理的重要任务,就像是核心舱上的“数据管家”。771所的研制团队亲切地把它们称为核心舱的“数管三兄弟”。

在核心舱执行任务时,核心处理单元负责源源不断地将整船状态、指令和请求、地面站的遥控命令,以及关键事件等其他内容信息收入囊中,经过有序地分类、识别、处理和重组,一边向对应单机发布命令、接收结果,另一边继续源源不断地将一包包丰富的数据送回地面站,时刻向地面传送宇宙的奥秘,汇报着核心舱和航天员们的工作状态。

而704所为数据管理分系统研制的数据存储服务器,负责存储空间站内各种运行设备的运行关键参数、健康管理数据、监控数据等关键数据。它可以随时为航天员和地面测控系统提供数据检索服务。

比如航天员需要对设备进行维修时,可以通过服务器查询需要被维修设备历史上的关键运行参数,为航天员提供维护数据和维修策略。

该设备首次实现了在轨数据备份功能,也是国内首类多功能数据服务设备。

团队成员按照地面数据中心的思想进行设计,让多台设备间定期进行数据备份。数据存储服务器一旦遇到故障,在切换主备机时,就可以保证数据不丢失,有效保护了核心舱的数据安全。

在研制过程中,704所的项目团队攻克了多个关键技术,实现了针对各类数据应用服务的能力,极大提高了设备在轨运行的可靠性,有力保证了长寿命运行的要求。

高可靠SPARC处理器:核心舱上的“芯大脑”

772所自主设计的高可靠SPARC处理器BM3803作为星载计算机的“大脑”,为核心舱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控制能力,为载荷任务管理、网络管理、核心处理、热控管理、姿轨控制、数管综合管理等多个分系统提供了高可靠、高性能任务管理和控制。

同时,该所还为核心舱的环控生保系统、热控系统、推进系统等10多个分系统配套了处理器、FPGA、AD/DA、1553B总线、大容量SRAM存储器、专用ASIC集成电路等32款7100余只集成电路,为空间站核心器件国产化提供全方位支撑。

772所封装测试生产线

频率综合器:整舱标准信号的“心脏源”

频率综合器属核心舱测控分系统,主要是为核心舱内遥测设备、数管分系统、图像编码器等多种电子设备提供多种频率、多种波形的高稳定度时钟及频率基准信号。

由于需要频率综合器信号的设备众多,因此,频率综合器无疑就是整舱时间标准信号的“心脏源”及“基准源”,只有心脏正常跳动才能保证其他设备有效运作。

539厂为“天和”研制的频率综合器设计工作寿命为十余年,将首次面临在轨长期工作的考验。

为确保长寿命工作,研制人员对关键器件进行了专项可靠性提升,有效确保了产品质量。设计时,研制团队还考虑到了在轨可维修的手段,通过多轮次的评估,实现了可以让航天员在轨进行整机更换维修,最大可能地保证产品在空间站长时间有效使用。

539厂科研一线 539厂科研一线

推进类产品:让飞行更可靠

在核心舱密封舱内,有一个重要设备,它管理着推进分系统的温度、压力、燃料储量和工作状态,同时发送、接收数据并注入指令。

同时,它还能够根据推进遥测线路盒与数管发送的温度参数,对系统相关管路、机组加热器进行控制,确保系统各个模块处于安全温度点,并对推进与补加系统故障进行自主诊断,按照处理策略对故障进行处置。这就是539厂提供的推进管理器。

不仅如此,为了让天和核心舱在宇宙中的飞行更加安全可靠,539厂还为核心舱推进分系统研制配套了推进遥测线路盒、电机驱动器、电推进子系统控制器等多个推进类产品。它们如同一个个“卫士”,时刻守护着推进系统的安全稳定。

惯性测量装备:让核心舱的飞行姿态更稳健

惯性测量设备的主要作用是测量舱体的惯性姿态角速度和线加速度,为“天和”在轨稳定运行和实现精确交会对接提供重要参考信息。作为工程的参与者,13所为空间站GNC分系统研制生产的惯性测量设备光纤IMU是经过百余位研制、生产人员精益求精,数年持续攻关而打造出的精品。

13所还为天和核心舱提供了两型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分别用于天和核心舱舱内微振动环境的实时监测以及“天和”太阳翼微振动实时监测。

这两型石英加速度计具有启动快、精度高、可靠性高、性能稳定、环境适应性好、测量动态范围宽等优点,能够满足国内宇航领域对新一代高精度、高可靠性、高稳定性惯性仪表的需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属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是完成天和核心舱长时间在轨飞行需求而研制的核心加速度计传感器。

此外,16所(7171厂)研制的二浮陀螺仪是空间站控制分系统最为重要的单机之一,直接影响控制系统的姿态控制精度。773所还为“天和”配套了舱外作业用矩形电连接器、舱外射频连接器、舱外光纤连接器、大功率直流接触器等多款重要产品。(完)

相关问答

上海 九院 口腔颌面外科专家_千问健康

患者被检查出有口腔疱疹,这个要怎么治疗呢?不知道上海九院口腔颌面外科专家医术怎样?有什么建议?

在西安微 电子 技术研究所工作怎么样?

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以下我为大家分享,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771研究...

请问男变女的手术成功率高吗?_千问健康

你好,我从小就是希望自己是女孩的,长大以后也是,总是喜欢把自己打扮成女孩子,穿女生的衣服,用化妆的,最大的梦想就是真正的变成女人,想问一下男变女的手术成功率...

上海光机所和长春光机所考研专业课相同吗?

相同上海光机所,长春光机所,西安光机所,成都光电所,北京光电所,绵阳九院,应用物理所,技术物理所上光所就是地理位置好,优势是高功率激光,长光比较划...相...

黑夜里看月亮或者远处的灯光模糊有重影,是什么情况?

[回答]病情分析:您好回答你关于近视眼手术做完了可以戴美瞳吗的问题做完近视眼手术,等到眼睛完全康复后,可以戴美瞳,但是不建议您戴。意见建议:做完近...

手指的神经断了能否接上_千问健康

前家里的小鱼缸划破的,上医院缝合了5针,现在是那个手指是一半有知觉,一半没有。是在沈阳的九院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手坏的当天我去了好几家医院,都说是指神经断...

学习核能源专业,好找工作吗?

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熔盐堆),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ADS),合肥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9所,高性能数值模拟软件中心核工程专业...上海应...

高血压脑梗死糖尿病 应用 什么降压药,卡托普利片可以吗_千问健康

我妈今年59岁,四年曾患脑梗死,腔隙性梗死,在本溪九院治疗,没有什么后遗症,每年春秋两季服用银杏叶软胶囊,卡托普利,一年前发现血糖高,诊断为糖尿病服用本溪部队...

天生有眼袋最佳去除方式

[回答]问题分析:眼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生活习惯和遗传.另外,长期睡眠不足,经常戴隐形眼镜,或是卸妆不够轻柔,都有可能引起眼袋.有些人年纪轻轻但眼袋却十分...

饿了或者受凉就胃痛,该如何调理?谢谢!

[回答]你好!首先不要吃辛辣油腻食物。养成细嚼慢咽,以达到易于消化、减轻对胃刺激的目的,少吃盐渍、烟熏、不新鲜食物。注意保持乐观豁达情绪,可以有效改...